广东埃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GUANGDONG ESS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新闻资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4月9日至10日,以“我国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为主题的第S33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举行,来自国内20多家单位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聚焦探究重污染过程。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此间透露,下一步要把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和循环污染治理作为“科技创新2030——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重要内容,以科研成果指导工程建设,为打好蓝天保卫战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
重污染天气成因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已有共识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启动兰州光化学烟雾国家重点课题、探索兰州大气臭氧(O3)形成机制开始,到“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公益性行业专项和中科院先导项目,“针对各阶段的核心问题,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进展。”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说。
记者从本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了解到,当前,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机制的框架,在大气污染若干核心科学问题上取得了理论创新。形成了对我国当前严重“雾—霾”污染特征与来源成因的基本共识:高强度污染排放是内因、不利气象条件是外因、二次化学转化增强是动力,三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区域性PM2.5污染快速恶化和蔓延。成果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已经形成对重污染成因的共识,支撑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决策与实施。
“构建和完善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核心技术体系、开展基础研究以提升科学认知能力、推动技术研发以增强源头减排能力、着力集成应用以提升决策支撑能力促进新型产业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科技界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共同角色。”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说。
协同控制区域多污染物要走向精细化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认为,二次化学转化增强是重污染快速形成的动力。近期有关重污染期间硫酸盐成因的研究发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矿物质颗粒物和氨等多种污染物发生了与欧美经典理论明显不同的化学反应路径。
贺克斌院士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实施区域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继续深化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特别是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重视大气氨(NH3)排放控制。应当进一步加强针对重污染过程的系统研究,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角度形成研判—决策—实施—评估—优化的科学支撑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精准管理新阶段。
万钢介绍,“十三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基于水土气互动作用的循环污染问题,强化水—土—气协同治理、工—农—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构建科学管用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
微观致霾机理尚有大量研究待做
张远航院士认为,为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包括防治重点从应对雾霾天气转向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减排途径从末端控制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的深度净化;管理决策从总量减排为主转向多目标约束的目标管理;技术装备从松散技术合作转向全创新链条的深度融合。
郝吉明院士建议,应尽快研究启动《大气十条》第二阶段工作,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进一步明确未来几年的改善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他呼吁在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污染过程与边界层气象过程影响及其耦合机制的研究。
“在强调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同时,也应更加强调源头减排的紧迫性。”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说,现阶段灰霾形成的主因已基本清楚,但微观致霾机理尚有大量研究工作待做,今后工作重心都应放在“更有效率的源头减排”上。他建议加快实施国家挥发性有机物和氨总量控制,加快应用已有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技术,尽快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