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咨询会在京举行
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 提升气象保障能力
4月21日,第二届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咨询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发挥专家委员会“智囊团”作用,不断运用新技术提升气象能力,并在人才引进、项目攻关等方面给予指导,进一步推进中亚以及中巴经济走廊气象观测、预报、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许健民、吕达仁、徐祥德、张人禾等院士专家出席会议。
于新文指出,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要准确定位,按照中央的要求,服务服从于“一带一路”建设。大气无国界,构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体系,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要把周边的优势和环境用起来,做到共建共享;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沿线及周边国家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带动气象领域融合发展和对事业、产业的服务辐射能力。要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立足新疆,面向中亚,向外延伸。他希望:一是依托国家战略布局找准科研着力点;二是依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打好中亚牌,积极作为;三是依托国家整体外交战略,构建新机制,搭建合作开放的平台,开展多方位的研究与合作。
与会专家就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所作的“中亚极端降水事件演变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项目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气象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咨询。特别是围绕如何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气象保障能力、做大做强中亚大气科学研究、开展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2016年6月,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组建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及其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委员和专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该中心在中亚低涡概念模型,南亚季风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印度洋增暖对中亚降水的影响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完成了西天山干旱指数、伊塞克湖地区降水量、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降水量等气候重建等。(记者 潘继鹏 张格苗)